12月16-17日, 在俊秀楼223小剧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俊秀青年学术俱乐部举办2021年度学术年会。16位青年教师通过学术报告分享了各自近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共有120余人次师生参与了报告会。整个学术报告会分为3场分别由尹大志、陈曦和胡杨主持。
开幕式上,郝宁副院长从“俊秀”二字的来历讲起,表达了对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俊秀之才开展高质量研究、高水平合作,共建学术共同体的殷切期望。
16日上午,刘帅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多巴胺奖赏系统对动机行为的调控》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生理机制层面阐释了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在动机和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刘帅团队发现长期高水平皮质酮会抑制小鼠的奖赏搜索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皮质酮能够引起奖赏中枢多巴胺受体自抑制。
刘帅研究员作报告
张琪研究员作了题为《肠道菌群在吗啡成瘾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聚焦于肠道菌群是否会通过脑-肠轴对吗啡成瘾起作用。通过四个实验,发现肠道菌群与小鼠的敏化行为及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有一定关系。
张琪研究员作报告
严超副教授作了题为《精神分裂症动机缺失的潜在机制:来自社会性代价-收益计算的初步证据》的学术报告。严超副教授团队提出社会努力这一概念,根据“基于努力的决策模型”展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寻求社会认同过程中,社会性代价-收益计算功能出现明显损伤,并且这种损伤与动机缺失这一阴性症状之间存在着独特的关联。
严超副教授作报告
王婧博士作了题为《多层次语义概念的神经表征》的学术报告,从词汇、命题两个层次探讨了抽象概念在人脑中的神经表征特点。研究发现,词汇表征是更加自由和相对独立的,而短语和句子则更多地依赖于情境,受到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和语言的限制。
王婧博士作报告
汪晨波副教授作了题为《内侧前额叶在儿童认知共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学术报告,主要关注儿童共情时的脑活动与成人是否存在差异,学龄期儿童认知共情能力如何发展等问题。目前初步结论是一年级儿童共情时的脑活动与成人共情时脑活动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内侧前额叶,高低共情能力儿童的脑活动差异也集中在该区域。
汪晨波副教授作报告
16日下午,段锦云教授作了了题为《领导力研究前沿》的报告,从“为什么印度裔收入高且盛产CEO而中国没有”这一有趣的问题引入,介绍了一系列领导力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文化、领导者性别、面孔、环境、家庭出身、生理、艺术素养等因素对领导力的影响。
段锦云教授作报告
杨莹博士作了题为《自我关怀对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的报告,介绍了近期发表的一项采用三点纵向设计的研究。杨莹博士首先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概念,对自我关怀与自尊、自我放纵、自我可怜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简要介绍了交叉滞后模型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报告了使用这两个模型发现的个体间与个体内水平上自我关怀对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
杨莹博士作报告
姚琦副教授作了题为《无聊对集体行动参与的影响》的报告,以一系列的现实故事引入,介绍了状态无聊、特质无聊、集体行动的概念;通过五项研究探讨了状态无聊、特质无聊与集体行动的关系,以及感觉寻求与意义寻求动机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状态无聊能够通过提高感觉寻求动机提高非规范性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而通过提高意义寻求动机提高规范性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提示教育和管理机构关注状态无聊,通过教育和干预减少感觉寻求动机,提高意义寻求动机。
姚琦副教授作报告
谢鑫宇博士作了题为《视觉扫视中的生成知觉机制》的报告,介绍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考察了生成知觉在跨扫视视觉中的作用,揭示了先前和当前刺激的可靠性和相似性对生成知觉的影响;第二项研究通过扫视实验探究过去经验如何影响我们扫视中的知觉,揭示了神经振荡节律的作用,并推测丘脑枕可能是先验信息传递到早期视觉皮层的功能中枢。
谢鑫宇博士作报告
陆静怡副教授作了题为《拒绝为何这么难?》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人的基本动机及动机性推理,然后通过一系列研究检验了“出于避免消极结果的动机,拒绝者会高估被拒绝者对自己的负面态度和行为”这一效应,揭示了该预测偏差在拒绝他人,并且在他人有可能施加报复的情况下出现,说明避免消极结果可能是引发该预测偏差的机制。
陆静怡副教授作报告
林立甲副教授作了题为《动机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相整合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介绍了近期发表的一项实验研究。林立甲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以及动机理论中的成长型思维概念和成就目标理论,然后报告了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发现通过阅读材料引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能够降低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提高掌握目标和任务表现,最后分享了在作者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开展合作研究和文章写作发表的经验。
林立甲副教授作报告
17日上午,王弘毅博士作了题为《女性周期性的激素变化与亲社会行为》的报告,介绍了近期发表的一项被试内实验研究。王弘毅博士首先介绍了三种性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的周期变化形态,然后报告了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研究直接测量这三种性激素的水平,使用多种方法测量亲社会行为来探究女性周期性的激素变化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但并未发现这三种激素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关系。
王弘毅博士作报告
张亚副教授作了题为《常规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与疗效因子研究》的报告,从“常规心理咨询如何关注效果?如何引发改变”的问题引入,介绍了当前常规心理咨询效果研究的现状及国内困境,以及其团队所做的系列研究,包括常规心理咨询效果评估表修订、大学生常规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大学生常规心理咨询的影响因素即疗效因子研究。
张亚副教授作报告
宋永宁副教授作了题为《中日两国国民“违和感”的心理维度探究》的报告,介绍了一项实证跨文化比较研究。宋永宁副教授首先对“违和感”进行词义分析,然后报告了该研究的过程:在预实验中编制一个有效的“违和感”评估工具;在正式实验中进行施测并分析“违和感”的心理维度包括“新奇性”和“异常感”两个因子,最后比较了中日国民“违和感”心理维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说明了文化是影响个体对违和事件感知的重要因素。
宋永宁副教授作报告
郭家俊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用文化价值观预测创造性潜能和现实生活创造力:基于文化情境的视角》。报告介绍了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个人/集体和水平/垂直这两个文化价值观维度与中美大学生创造性的关系。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的水平个人主义和水平集体主义高于中国大学生,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低于中国大学生,对两国大学生水平个人主义预测高创造性,垂直集体主义都预测低创造性,而垂直个人主义仅预测了中国大学生的创造性。
郭家俊博士作报告
周宁宁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基于同辈支持的失独父母心理干预:一项预研究》。报告介绍了同辈支持的定义、作用,同辈支持服务模式的连续谱和中国丧亲群体同辈支持服务模式研究,以及失独父母同命人支持的形式、功能及本土化特点和基于同辈支持的失独父母干预方案的开发、执行与评估。
周宁宁博士作报告
现场交流
在总结发言中,郝宁副院长认为本次报告具有丰富的学术意义,带给大家颇多研究启示,提及当前学院的青年老师队伍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并提出在未来学术发展道路上各学者一定要互相多交流,在观念与方法上彼此学习,要去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和技术。持续一天半的学术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图文:王梦姣 李皓月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