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道德决策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1-11-08浏览次数:811


请你试想以下情境:当你独自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因病晕倒在地的陌生人时,你是否会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将对方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这类选择被称为“道德决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道德决策过程中,人们如何权衡个人得失?是否遵从道德准则?随着多种神经科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电刺激,tDCS)的广泛应用,有关道德决策的神经科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研究多采用问卷相关法、情境想象法或基于因素设计的人际互动游戏,揭示不同情景下道德决策的神经相关物,推动了人们对道德行为背后神经生物学基础的认识。然而,由于上述方法的局限性,这些研究未能在机制层面上对道德决策的认知计算过程进行精细化、定量化的描述;而近年来兴起的计算建模,结合行为经济学/人际互动范式和多模态脑成像技术,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探究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胡杨副教授、紫江青年学者高晓雪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与脑科学系助理教授于宏波博士、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周晓林教授等人受邀为《Encyclopedia of Behavioral Neuroscience》撰写题为“Neuroscience of Moral Decision-Making”的综述性章节,系统梳理了道德决策神经科学的最新实证研究,并对本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首先以神经经济学价值决策理论框架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决策三阶段框架,阐述了各个阶段认知加工过程的神经基础(图1)。阶段1聚焦价值表征以及基于价值的选择,涉及参与价值表征(腹侧纹状体VS、前脑岛AI)、主观价值计算和比较(腹内侧前额皮层vmPFC、前扣带回ACC)、以及选择行为(背外侧前额皮层dlPFC和后侧顶叶PPC)相关的脑网络。在社会情境中,该阶段还涉及心智化网络(如颞顶联合区TPJ、背内侧前额皮层dmPFC)。阶段2聚焦对选择结果的加工以及预期误差的计算,阶段3则聚焦基于预期误差对未来选择的优化。在神经层面,价值表征相关脑区(如VSAI)参与对行为结果的加工,VS则主要负责表征预期误差。




1 道德决策涉及的神经网络。A)价值网络。(B)选择网络。(C)心智化网络。缩写(按首字母顺序排列):ACC:前扣带回,AI:前脑岛,dlPFC:背外侧前额皮层,dmPFC:背内侧前额皮层,PCC:后扣带回,PPC:后侧顶叶,TP:颞极,TPJ/STS:颞顶联合区/颞上沟,VS:腹侧纹状体,vmPFC:腹内侧前额皮层。


随后,作者以认知加工阶段为依据,总结、评价了不同类型道德决策的最新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着重介绍了运用行为经济学/人际互动范式与计算建模的研究。具体说来,该论文1)以伤害、助人(捐赠)、公平、诚实和背叛为例,聚焦道德决策的价值计算及其神经基础(阶段1);2)以互惠行为为例(直接互惠、间接互惠),阐述了个体评价他人行为及后续反应所涉及的认知神经基础(阶段2);3)介绍了有关推断他人道德品格和亲社会学习的最新研究进展(阶段2和阶段3)。

最后,作者根据以往研究的不足,指出了本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就内容而言,未来研究应结合新兴脑数据分析方法,厘清不同脑区(脑网络)在道德决策不同阶段中的特异作用、及其在道德与非道德决策中所起的不同功能,在已有研究基础和范式之上,拓展道德情境和决策类型;就方法而言,未来研究应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技术手段(如脑电、脑磁),揭示道德决策不同认知加工阶段的时间-频率特征,并结合超扫描技术,考察群体道德行为产生的多脑机制。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30034319007987194200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600072019M650008)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Hu, Y.#, Gao, X.#, Yu, H., He, Z., & Zhou, X. (2021). Neuroscience of moral decision making. In S. D. Sala (Ed.), Encyclopedia of Behavioural Neuroscience (2nd ed., vol. 3, pp. 481 - 495): Elsevier.# 标示共同第一作者):

Encyclopedia of Behavioral Neuroscience》是行为神经科学领域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涵盖该领域基础知识的多卷著作。该丛书由世界著名的行为神经科学家编辑,每个部分都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该丛书共包括210章,涵盖了行为神经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研究和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