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李世佳副教授出版最新著作《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

来源: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1-07-14浏览次数:681


压力是“生命之辛”,

也是强大自我的磨刀石。

压力和应对经验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智的塑造,

就像感染了细菌或病毒后生病,

痊愈后从此获得了免疫力。

以压力为镜,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更爱自己。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


作者简介


李世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医学院和莱布尼茨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临床影像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社会应激与情绪障碍。曾以“影歌”为笔名在果壳网、原理等撰写科普文章,《新发现》杂志“世说心语”栏目专栏作者,教授全英文课“Frontiers in Biological Psychology: Stress, Brain and Mental Health”



TiffanyFreyjaVenusLoki:作者家的猫咪天团,先后在街头流浪时碰瓷作者并成功收获铲屎官一枚,资深心理操纵专家,专长恃萌而骄。在作者克服本书的写作压力时,猫咪天团功不可没。


内容简介

在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必须与压力同行。网络用语“压力山大”一问世便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依然被大多数人挂在嘴边。无论是否承认,我们都已卷入压力时代的洪流中。

有压力绝非只有坏处,它也让我们直面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和选择。压力是威胁还是挑战?面对压力我们选择前进,还是退缩?压力对我们的身心有怎样的影响?我们面对压力时作出的选择,有多少是基于理性,又有多少是冲动使然?

我们需要对压力的科学解读。这本书探索了生活中的常见压力源,讨论了压力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普及压力触发的精神疾病的原理。在对压力有更科学和深入的认识之后,作者介绍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压力应对策略,为人们与压力健康相处提供合理化建议,希望人们化压力为动力,提高幸福感。

压力没有实体,对着它大喊大叫、挥舞拳头必然是白费力气,想逃离它的阴影也是难上加难。它既是横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给我们制造各种艰难困苦、阻碍前行的拦路虎,又是悄然站立在我们身后,不断推动我们前行,告诫我们奋斗之路永无止境的良师。


编辑推荐

我们和压力的不解之缘,以降生时响亮的啼哭声作为开端。压力无处不在,亦敌亦友,面目多变,难以捉摸,但它带来的并非只有破坏和焦虑。

压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本性。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有趣问题:我们一出生就会感受到压力吗?“3岁看小,7岁看老”,果真如此吗?原生家庭真的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吗?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为什么我们缺少快乐,谁偷走了它?为什么失恋的经历带来锥心之痛?为什么英雄好汉总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创伤性经历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慢性压力可能使人们出现抑郁症状?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安全感?如何把压力解读为挑战?如何跳出消极思维的死循环?

只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压力的了解,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与它相处,它就会收起致命的獠牙,最终甚至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名家推荐

如果您是一位压力的研究者,本书会给您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如果您是一位困扰于压力的普通读者,本书会解答你多年的疑惑和迷思。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心理学研究的独特魅力,也能有幸体会到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尝试和无限乐趣。

 ——甘怡群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压力无处不在,亦敌亦友。以压力为友,能激发个人潜能;反之,则会引发消极、逃避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障碍。世佳的书让人既领略了其科学、严谨又颇具诗意的语言风格,又了解了压力与健康的复杂联系及背后的深层机理。这本书还提供了应对压力与成长的方式,让人受益匪浅。

 ——秦绍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作为压力学研究者,世佳写的这本书兼顾了科学性与趣味性,既有前沿的研究细节,也有日常的实用建议。这本书告诉你,压力不只是人生的阻力,用得好,它可以成为进步的助力。

 ——游识猷

果壳网主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微博2017十大影响力科学大V


章节导读

疫情仍然没有结束,我们依然面临着种种压力。这场漫长的疫情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几乎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很多人的经济状况、健康、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打击,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明天或者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种不可预测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无法控制生活。虽然我们有信心疫情终将结束,但它究竟什么时候结束,我们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疫情结束之后的社会生活乃至世界局势会有什么样的改变,都充满着未知。压力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是不可预测,即我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们对未来作出准确预测;一个是不可控制,即我们的个人能力和复杂的现实环境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种情况很可能让人们感到沮丧,充满挫折感。未来导向的思维方式有时候能够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的想法更积极。我们常常会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说哪怕眼下是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看到出路。如果眼下的环境也充满变数,我们很可能会放弃这种未来导向的积极思维方式,只盯着眼前的困难和烦恼,这会反过来增强我们此刻的压力感。这就需要我们清楚目前困扰我们的压力都有哪些,如何想办法解决它们。本书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生活中的多种压力,尤其是面对创伤压力和重大生活改变压力时会有哪些心理特点,也讲解了慢性压力对职业表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慢性压力和隔离的生活对生理状态也会有影响,而生理上的不适会进一步加剧心理上的负担。当人处在慢性压力下,很多生理机能都会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心血管功能:心血管系统高度激活,出现血压增高、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本书的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压力对心脏、肠胃和大脑的影响——这些身体的警告信号往往意味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再次,疫情压力和健康感知很可能导致我们重新定义自己和人生。我很认可心理学家本雅米尼(Yael Benyamini)在《牛津健康心理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2012年在线发布)中的观点:“我们渴望生活是连续和充满意义的,但实际上生活的意义只能由我们自己赋予。”当突发的疾病威胁降临时,生活很可能变得意义不明。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场灾难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原本安宁的生活方式被打破,所有人都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能够做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才有意义。现在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开始逐渐复工和复产,我们需要重新适应眼下的新环境,需要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赋能。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在成长中屡次经历挫折,不断跌倒并爬起之后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虽然“自我”的概念抽象而复杂,但我们总能看到压力的影子。本书的第三部分“在爱与挫折中成长”(第七章到第九章)就详细介绍了成长过程中压力与自我的关系。

最后,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目睹或者耳闻了很多悲剧和痛苦,甚至很多人就是受害者或其家属;而发达的网络又将这些悲剧和痛苦进一步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全社会都感同身受。这次的疫情相比十年前有两个非常不同的特点:一是疾病的传播特别快,这与发达的全球化交通网络有关;二是与疾病相关的消息传播得特别快,这与发达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系统有关。原本,当国内的疫情被控制后,我们以为可以开始疗愈伤口,负重前行,但病毒的世界大流行让噩梦一般的二月在其他地方重演。这些不断重复的噩梦会加剧我们的痛苦,减缓我们的心理疗愈过程。漫长的心理创伤经历会带来很多病理性后果,最突出的就是应激后创伤综合征和抑郁症。本书的第二部分“压力与心理健康”(第五章到第六章)详细介绍了这两种疾病的可能发病机理、症状表现和心理治疗方法。

或许,我们应该用“适应力”这个词来取代“压力”。当我们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太大了,而是我们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太弱了。适应本身是双向的,在一个健康的人类社会里,个人应该努力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也应该努力适应个人的需求,保障每位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压力,尤其是创伤压力,带来的伤害是一种警醒,激励我们想尽办法去避免它再次出现。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个警示信号,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和改变自己,就能够适应环境压力,压力就能成为促进个人成长、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不需要畏惧压力本身,应该畏惧的是原本可以避免压力的出现或者减轻压力的伤害,我们却什么也没有做。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十章介绍了压力的规律(对学习记忆和决策的影响)和压力应对的基本建议,希望读到这些知识的你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压力这位人类的“老朋友”。

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你重新认识自身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关于自己的一切,这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在这场漫长的疫情中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现实,帮助和关爱所爱的人;也期望你能够将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分享给关心的人。

当我们能够用一种更科学、更积极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就能够更积极地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