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好心帮倒忙中的预测偏差
生活中,好心帮倒忙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帮人拖地却打翻了水桶,帮人倒车却发生了刮擦……帮忙失败的施助者往往认为受助者会苛责自己,因而可能不愿再次提供帮助。这种预测准确吗?
我院陆静怡副教授团队最近发表在《心理学报》的研究发现,在好心帮倒忙时,施助者高估了受助者的负面反应。导致该预测偏差的原因是,施助者更为关注自身的能力,以为受助者也关注自己的能力,而受助者更为在意施助者的良好意图。
在好心帮倒忙事件中,施助者出于善意为陷入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但是帮忙失败,受助者反而因此遭受了损失。因此,施助者在展现其温暖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能力不足。而温暖与能力是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温暖反映的是知觉对象的意图,能力反映的是知觉对象能否实现其意图。温暖属于对他人有利的特质,由于自己能从他人的温暖中获益,例如获得他人帮助,所以人们在意他人是否温暖;而能力属于对自我有利的特质,高能力能让自己获益,例如取得事业成功,所以人们重视自己是否有能力。因此,在好心帮倒忙的情境中,相比施助者对自己的判断,受助者在判断施助者时更为看重温暖程度、较不在意能力。
由于人们无法触及他人的想法,而提取自身想法则比较容易,因此在估计他人的想法时,人们首先锚定在自身视角上,然后朝着他人视角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往往不够充分,因而导致预测偏差(misprediction)。在好心帮倒忙的情境中,施助者较为看重自身的能力,出于锚定效应,他们错误预测受助者也较为在意自己的能力。而事实上,受助者较为看重施助者的温暖。由于提供帮助体现了温暖,而帮忙失败则显示了施助者较低的能力,因此,施助者所预测的受助者的反应要比受助者的实际反应更消极。
为了检验施助者是否表现出预测偏差,研究者对比了施助者对受助者反应的预测与受助者的实际反应。被试被随机分至为施助者或受助者的角色中。施助者条件中的被试阅读情境,想象自己帮朋友倒车却把朋友的车刮擦了,然后预测受助者的反应——如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再次向自己求助的意愿等。受助者条件中的被试阅读类似的情境,只是把自己想象成被朋友帮助的人,然后判断自身的反应。
结果显示,施助者高估了受助者的消极反应,低估了受助者的积极反应;且无论主动提供帮助还是应对方要求提供帮助,施助者都表现出类似的预测偏差;研究者采用多种情境复制了该效应。此外,除了帮忙失败组,研究者还设置了帮忙成功组与之对比。结果显示,在帮忙成功时,施助者不存在对受助者的预测偏差或预测偏差强度较弱,从而排除了社会赞许性和聚光灯效应的解释,揭示了预测偏差在帮忙失败情境中的独特性。
施助者对受助者再次求助意愿的预测与受助者的判断
除了主观感受,研究者在金钱指标上也发现了类似效应。失败条件下,施助者预测受助者会让自己赔多少钱;成功条件下,施助者预测受助者会给自己多少钱以示感谢。受助者则给出自己的实际判断。结果发现,只有在好心帮倒忙时存在预测偏差,施助者高估了受助者的索赔金额。这说明施助者的预测偏差不仅表现在心理感受方面,也会对行为后果产生影响。
施助者对受助者回报和索赔金额的预测与受助者的判断
为考察温暖与能力在上述预测偏差中的作用,研究者基于质询理论(query theory),采用质询手段,记录并分析了被试在预测或判断时的想法。结果显示,受助者比施助者更早更多考虑施助者的温暖程度,更晚更少考虑施助者的能力。这说明,相比施助者对受助者的预测,受助者更不看重施助者的能力,更看重施助者的温暖程度,这一差异导致施助者低估了受助者对自己的评价。
本研究发现了好心帮倒忙中施助者对受助者的预测偏差并揭示了其心理成因。理解该预测偏差,了解受助者的真实反应,有助于减少好心帮倒忙者得到他人差评的顾虑,缓解其对双方关系可能产生裂隙的担忧,进而促使其在未来继续热情助人。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尚雪松为我院2017级博士生,第二作者陈卓为我院2018级专业型硕士生,陆静怡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论文信息:尚雪松, 陈卓, 陆静怡*. (2021). 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好心帮倒忙中的预测偏差. 心理学报,53, 291–305.
文|尚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