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近代中国的情节剧传统与中国社会的情节剧化(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Melodrama and the Melodramat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主讲:何其亮(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pstate副教授)
评论/主持:姜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时间: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11:00-1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本次演讲主要探讨情节剧(melodrama)这一普遍被视为的文学或电影类型的舶来品。情节剧讲究过度的情感爆发与发泄,道德善恶的二元对立,以及峰回路转的戏剧化结局。情节剧在清末民初的流行,是四种本土与外来传统合力而成的结果。这四个传统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社会规范中的二分法(善恶,阴阳,内外),在日本新派剧影响下产生发展的新剧(文明戏),近代通俗小说(即所谓的鸳鸯蝴蝶派),以及好莱坞电影,特别是格里菲斯执导的一些城市家庭伦理片。由于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些特殊性,情节剧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或电影的类型,而成为一种影响到千千万万城市居民及文化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本文以1928年上海公馆小姐黄慧如与家仆陆根荣私奔一案的新闻报导与戏剧电影再现为例,论述当时的听众读者乃至记者作家如何以情节剧的结构与套路来干涉整个事件的发生及变化。同时,这一轰动性事件的男女主人公也将自己的私事情节剧化,以达到争取公众同情,最终干预司法程序的目的。从黄陆私奔事件可以看出:这种情节剧的想象与再现模式为城市大众提供了一种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公共空间。文化上,它是后五四时期一种略带保守的普遍社会心态;经济上,商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社会心理以盈利,因此它成为一种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方式。
主讲简介:
何其亮,2006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现为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pstate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流行文化,媒体及城市史。主要著作为Gilded Voices: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torytelling in the Yangzi Delta since 1949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2) 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