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预告】10月23日彭丽君:身体·舞蹈·样板(百场校级学术讲座)

来源: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10-12浏览次数:30

主题:身体•舞蹈•样板
主讲:彭丽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文化研究研究生学部主任)
主持: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时间: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10: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把文革芭蕾舞剧放回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下,探讨当时人们如何接受这种非常陌生的艺术形式。如果六十年代中大部分中国民众对芭蕾舞的语言及美学基本上都是一窍不通,为什么芭蕾舞会被选中成为样板戏的形式?除了美女和身体外,大家还在看什么?芭蕾舞跟当时的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有没有任何关系?最希望探讨的是,文革中“样板”的概念及其运作,以及民众如何通过消费样板戏及它的周边产物来建立自己的革命主体。

主讲简介:
彭丽君教授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书《在电影中构筑新中国:1932-1937年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2002)是第一本探讨1930 年代中国左翼电影的研究专著。第二本著作《亚洲的文化控制与全球化:版权,盗版,以及电影》(2006),运用跨领域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版权与电影盗版的相关议题,此书显示出现今的大众文化不但奠基于复制文化,且可以透过复制而自我更新。第三本书《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2007,2013年中译本)分析中国小市民如何在1880 年代到1930 年代的动荡世代中,与刚兴起的现代视觉文化,复杂地进行互动。《黄昏未晚:后九七香港电影》(2010) 是她的第一本中文论著,探讨九七后香港电影的本土及跨国面向。其近作《创意及其不满》(2012)藉由分析发生于中国大陆的由知识产权论述和盗版所引发的种种现象,引发新的角度去理解后资本主义。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华语电影、中国现代性、知识产权与文化政策。彭丽君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系主任,文化研究研究生学部主任。曾于2003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杰出学者奖,及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卓越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