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预告】9月18日张子立:“同一性”、“道德动能”与“良知”(思勉午餐沙龙56)

来源: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09-10浏览次数:18

主题:“同一性”、“道德动能”与“良知”:中西伦理学对话之一例
主讲:张子立(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评论/主持: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11:30-13: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近年来西方康德哲学研究逐渐扩及新的论域。具代表性者如美国学者Christine Korsgaard着重以道德行动者(moral agent)概念诠释康德伦理学,并将其应用于心灵哲学之讨论,以此为论据反驳化约论者(reductionist)如Derek Parfit不存在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观点。Korsgaard发挥康德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双重立场看人的论点,指出从理论面来看,行为只是经验,注重的是对人的自然面之解释与预测;在实践层面上,行动必须有行动者,所谓同一性,正是人身为道德行动者之行动能力与选择自由,以作为责任之载体,同时自我建构为某种人格表现。而不必涉及任何形上学自我实体之讨论。质言之,肯定人作为道德行动者乃儒家与Korsgaard等康德主义者之共识。就王阳明而言,良知即是真己、即是道德自我、人的道德选择与行动能力。此动能不但能明辨善恶,对吾人之妄念、私欲具有省察之作用;更是事亲与仁民爱物等道德行为之推动力。当良知知善知恶并好善恶恶之际,即是道德自我之自觉。这是一种反身的自觉,而非向外的感觉或知觉。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必须从突显人之主动的实践面着手,使视听言动皆以良知为主而不逾矩。要做到这一点,即须就心之发动处、也就是个人应事接物时所产生的动机、念头上着力。此即致知与诚意的工夫。不难看出,阳明论述不乏与Korsgaard呼应之处,他对如何藉由道德实践将自我建构导向正途的说明,亦可为Korsgaard的论点提供补充。但须注意的是,良知作为道德自我,同时具有伦理学与形上学的双重角色;Korsgaard则是极力避免涉入形上学实体概念之哲学争议,这导致双方在对道德动能之界定上的存有论差异,也成为彼此对话交流中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

主讲简介:
张子立,台湾基隆人,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博士,并于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负责“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研究计划,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华大学、东海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现代新儒学与伦理学,特别是从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境中,探讨如何进行儒家的现代诠释。  主要发表包括: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地区近五十年来哲学学门研究成果详细报告——当代中国哲学民国部分》,《试析道德的形上学两种创生型态:“本体宇宙论的创生”与“实现物自身的创生”》(载《汉语哲学新视域》),《再论朱子归入自律伦理学的可能性》(载《鹅湖月刊》),《释朱子脱然贯通说》(载《东吴哲学学报》),《道德感之普遍性与动力性——谢勒与牟宗三的共识》(载《鹅湖月刊》),“Reflections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Liangzhi in Light of Moral Practice and Moral Judgment”(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Pacific Division, 2010 Pacific Division Meeting, San Franc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