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下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田志光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1130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南宋三省调适与宰辅兼任机制”学术讲座。本场讲座为我系“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35场,由包诗卿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田志光教授介绍了南宋初年的“三省”运行机制与宰辅职权。彼时的中央三省的机构和宰相职权基本承袭北宋制度,但因当时抗金局势危急,朝廷的工作重心在如何维持重建的赵宋王朝,如何抵御和躲避金军追击。此时期三省随行在迁转不定,但是作为国家中枢机构,三省一直在行使基本的理政施政、参与决策的职能。
其次,田教授对所谓“三省合一”改革的内涵作出诠释:原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与建炎三年四月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开始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运行,与尚书省共同承担中枢政务处理与决策职能,所谓的“三省合一”实际上只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一,但史籍中因循旧习,依然称为“三省”。并且在改制之后,尚书省的职权重要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尚书省掌握了“取旨权”,尤其是经过中书门下省的事项,在中书门下省审核后仍由尚书省取旨,这就使尚书省有更多的政务处理主导权,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皇帝,成为兼具取旨和执行两方面于一体的中枢关键机构。而改革后的中书门下省职能相对弱化,很多政务都是中书门下省主动要求尚书省处理,改革后的中书门下省权力大为缩小,职权行使主要表现为政务处理的建议权。

随后,田教授指出,伴随着三省机构改革,宰辅名称和职权也发生相应变化,宰辅的“省份”属性逐渐淡化。孝宗乾道八年二月,对宰相称谓进行了再次调整。更改了宰相名号,调整了宰相成员。宰相名号调整后,左、右丞相较原来的左、右仆射更没有“省份”属性,通管尚书省和中书门下省的职权则更加名正言顺。此后宰执与尚书省关系更为密切,在宰执与皇帝的沟通中,尚书省作为桥梁的作用十分突出,尚书省职能的扩张显而易见。
再次,田教授对“南宋三省、枢密院执政兼任体制”作了介绍,南宋初年宋廷命三省执政与枢密院长贰官员互相兼任以解决战时二府执政缺员问题,保证中枢机构正常运行。之后参政兼权由“枢密院事”临时之职转变为枢府正式官职,绍兴和议后执政仍兼权二府,标志着战时的临时举措向常规时期体制化转变。
田教授认为,随着三省枢密院合班奏事与宰相兼任枢密使成为固定制度,执政兼任频繁发生,兼任体制也愈加成熟。两府长贰兼任代表着执政人数的精简,一方面提升了决策效率,两府关系也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中枢执政人数减少从而导致权力更为集中,客观上巩固了权相专权体制。兼任制度的形成对南宋政局影响深远,三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政的权力格局逐渐瓦解,中枢宰辅机构军政合一趋向更加明显。
讲座最后,田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自身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心得与思考,即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需要把握的四个要素:背景、体制、人物以及事件。
在互动交流环节,我系黄纯艳教授、黄阿明副教授、包诗卿副教授和与会同学先后就“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研究方法”、“唐宋中枢体制的演变路径”、“南宋尚书省取旨权的强化”等问题与田教授做更为深入的交流。讲座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结束。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撰稿:霍沛潮
编辑: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