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6月5日 潘应骥:全球湿地植物的适应策略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来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9-05-23浏览次数:1347

报告题目:全球湿地植物的适应策略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主讲人:潘应骥 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9-6-5(周三) 13:30

地址: 生科辅楼20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潘应骥,男,博士研究生。200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环科系生态学专业, 2016年于该校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受国家公派奖学金资助赴荷兰莱顿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研究兴趣包括全球湿地植物功能性状与适应策略、植物经济型谱、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元分析(meta-analysis),生态建模,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等。目前已在Functional Ecology;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Aquatic Botany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包括SIC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

 

内容摘要:

全球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诸如甲烷的产生及反硝化等,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议题有着重大影响。湿地植物在调节和反馈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湿地生境中普遍存在的长期和间歇性水淹产生了厌氧环境(低氧化还原电位)、有害低价态离子及有机酸等不利因素却对植物生长存在着毒害和胁迫作用。为此,湿地植物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策略以应对这些不利环境因素,得以在湿地中生存。这也是湿地植物区别于陆地植物的重要生态生理特征。通过全球湿地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建立,加之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trait-based method),可以有效地量化研究湿地植物的适应策略以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回馈调节作用。本报告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全球尺度上的湿地植物适应性状的关键驱动因子;2)湿地植物的适应性状与其经济型谱(leaf economics spectrum)性状之间的定量关系;3)利用功能性状,结合植物群落组成、环境因子等因素共同解释甲烷排放、反硝化等地球化学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