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学院

“华美大讲堂”首讲回顾|薛晓源《博物学美学之旅》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12-04浏览次数:320


123日,华东师范大学“华美大讲堂”第一讲特邀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晓源在美术学院220室分享他个人浸润于期间长达十余年的《博物学美学之旅》,引领我院学生遐想、省思世界万物之灵,倡导今后从事美术教育的学生们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引入“生态启蒙”的观念。


张晓凌院长主持讲座并介绍嘉宾



薛晓源首先引入绘有“南美洲苏里南岛屿、太平洋岛国新几内亚和喜马拉雅地区”动植物、地形地貌的插图并逐一赏析,据此以“博物学是关于地方性知识的学问、关于默会知识的学问、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来回答第一个设问“什么是博物学?”同时,引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来描绘生活世界的特征。

其次,他列举了“西方世界第一位哲学家兼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古代罗马作家普林尼,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德国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英国鸟类学家、澳大利亚鸟类学研究之父约翰.古尔德,古代中国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来明确“谁是博物学家”。

在分析西方博物学绘画的美学风格时,他创新地提出了人类认知“苏醒”的第三种方式,即“美学的苏醒”,把博物学画家捕捉物象的方式概括为六点:“远赴异域,实地考察;对照写生,精确标注;猎杀活物,制本复原;制版着色,表现纤毫;提炼定型,铺陈色彩;营造气氛,建构谱系。”

在座热心听众追问“人们在对博物绘画的审美体验中有哪些收获?”薛晓源耐心地答疑解惑“博物学绘画美得毫无保留,将给予我们丰富的感知、鲜活的经验、自由的世界、和谐的意境”。同学们追问“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博物学何为?”薛晓源还引述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的观点“我们必须对18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启蒙进行批判,倡导第二次启蒙,即生态启蒙”,并分析指出 “环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人们应尊重不同地区、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和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生态文化传统,同时,反思、厘清科学技术的使用范围”。



最后,薛晓源倡导美术学专业的同学们在以美育人的过程中关联生态启蒙的思维,引导大众关注已经灭绝的物种和正在灭绝的物种、关注生物丰富形态,从而能摆正人与万物的关系。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力邀知名专家学者来沪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华美大讲堂”,旨在拓宽学生对美术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与理解,促使学生从视觉惯性思维转向对人类物像与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关注人类起源、未来发展的共同话题。


撰稿、摄影: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