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学院

“华美大讲堂”首期讲座回顾|于殿利《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美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12-04浏览次数:417

123日,华东师范大学“华美大讲堂”首讲嘉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220报告厅做讲座《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美术》。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党委副书记刘麒、副院长张晶和部分师生列席。


图注:张晓凌代表全体师生感谢于殿利来华东师大美院做讲座


图注:讲座现场


于老师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雕刻艺术的主要特点分为四个部分展开叙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家利用了独特的材料,例如黏土、木材、石料、金属、象牙,创造了独特的形式,包括刻有文字或图画的泥板、乐器、石碑、挂饰、短剑、剑鞘等,呈现了它们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于老师继之以青铜雕像追忆城邦之王,以庄严头像彰显大国之尊,以君王身像显露帝国威严,并就男女雕像分释了女性的母性、知性、服饰之美,男性的力量、武威、文雅、阴柔、智慧之美。此外,还从历史材料、功能价值、工匠工艺等方面列举了各主要历史时期的圆筒印章之美。

藉由“阿卡德王纳拉姆辛胜利纪念碑”,于老师提出“叙事体的表达”。他不但凭借亚述浮雕,建构了“国王接受战败者投降”这一完整的故事,而且还以记载土地的界碑,来试图还原图像化的文学与历史本身。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艺术是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于老师回应了西方学人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知,通过举例“亚述人捕鱼浮雕”上的劳动场面、“苏美尔人宴会饮酒”的生活场景、“阿淑尔那西尔帕二世”的宫廷情景等,提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与古希腊和古罗马并无区别”,其宗教特征恰恰体现为人本主义精神。通过赏析男女雕像的人性之美,定义日用品的人性化特征,归纳神像的人性化特点,于老师质疑了国内外学人将人本主义起源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的观点。浮雕艺术在于老师看来是亚述人所取得的最伟大、最独创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它鲜有宗教色彩,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场景,那些神几乎被简化为符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亚述雕刻家扬弃了史前艺术所独具的巫术、宗教属性。

亚述艺术——史上最早的“人化”艺术探索,都可在闻名于世的“亚述猎狮浮雕”上,那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中得以管窥。

我院学生在聆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知识中,感悟这位亚述学者其深沉的历史情怀,并深刻认同“亚述学从根本上来说属于历史学中古代文明史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力邀知名专家学者来沪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华美大讲堂”,旨在拓宽学生对美术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与理解,促使学生从视觉惯性思维转向对人类物像与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关注人类起源、未来发展的共同话题。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于殿利、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党委副书记刘麒、副院长张晶和部分师生合影



于殿利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目: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美术

时间:20191239:0011: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20报告厅

地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艺术传播楼220



主讲人简介

于殿利生于1964 年,黑龙江五常人。历史学博士。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致力于亚述学、出版与文化研究。出版《巴比伦法的人本观 ——一个关于人本主义思想起源的研究》《巴比伦与亚述文明》《人性的启蒙时代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思想》《出版是什么》等著作、译作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撰稿、摄影、编辑:悦雯

审稿:刘麒、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