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学院

李刚田《当代篆刻现状与思考》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时间:2019-01-03浏览次数:1860

第三场:《当代篆刻现状与思考》

时间:201911日下午7:308:40

主讲: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教授、博导)

  

主持人:下面隆重有请第三场讲座的主讲嘉宾李刚田先生。李刚田老师是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篆刻理论家。他曾经担任过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李刚田老师有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著作,包括《隶书教程》《篆书教程》等,主编《篆刻学》上下卷,李刚田老师亲身经历近几十年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他有很多心得体会。他今天给我们带来的讲座题目是“当代篆刻现状与思考”。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我们今天的三场讲座既有古代的,也有现当代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李刚田老师开讲。

李刚田:感谢大家这么晚了还都聚精会神在这听讲座,安排了三场讲座,请了我们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在这讲,我就怀疑跟大家有没有代沟,在座都是年轻人。我一个儿子和女儿都在高校工作,他就说我是老年痴呆的初期症状,就是有代沟,我讲的他不同意。但是我们讲的大家同意不同意,有待去考虑。但是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当代篆刻创作的现状与”。这样的讲座不好讲一个专题,黄惇老师讲的是很严谨的一篇论文作为专题来讲,但是对篆刻史不熟悉听起来很吃力,说了很多篆刻人物和古代印章的摘要,韩天衡老师讲篆法和刀法,讲明清流派的篆法和刀法,也贴近自己的创作。我想更多以这样的机会给大家多传递一些信息动态,所以就选了这个题目。讲这个题目我想大家更好的宏观认识当代篆刻。我们这个年纪半个世纪走过来了,篆刻发展历程经过30年有一个前后对比,近些年在中国书协工作,我想从这个角度跟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当然黄惇老师讲的很严谨,我讲的会很松散,没有一个正式的严谨的论文,我讲这个课之前没有正式的文本,也没有做什么课件。讲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个繁荣发展是基本评价。第二个印学研究及篆刻艺术研究。第三个当代篆刻创作的理念、技法与形式。第四个当代设计印稿的追问与文化思考。讲这样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繁荣发展是基本评价。这个问题今天下午在展览开幕式上韩天衡先生已经提出来了,他做了一些对比。一千年来出的文印没有当代人出的多,历史上一千多年来的篆刻史出现的成果没有当代多,认为当代繁荣发展我基本同意他的说法,因为有一个前后对比,研究古代的时候古代印谱比较少,当代的印谱出的非常多。所以应该是繁荣发展的时期。

队伍状况,以西泠印社为首的全国300多印社凝聚着上万名篆刻作者,篆刻发展繁荣,也不要把他看的太当回事,你自己喜欢就是自己的事,放在大社会中是找不着的,不要认为在社会中太重要,就几万名。全国展览投稿从第一届到第八届我都参与了,投稿量3000以下2500以上,一般到不了3000,全国展就这么多,大学生比赛收到500多份稿子,有人觉得还不多,其实是很多了,全国展征稿量在那放着,这样的成果是相当大的。篆刻队伍比起书法还是小众,因为西泠印社刚开过换届的会,115周年,有一个全国印社联展,我主持的时候谈到有一些地方印代表发言,全国300多家印社,一家印社平均30人就是一万人,基本队伍就是这么大,但是西泠印社是最有影响力的,过去是民间,现在是政府主办,虽说还是社团,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社团。

以中书协为首的全国各省、市书协篆刻委员会,以各高校及国家画院、艺术研究院等成立书法篆刻、研究创作机构。包括今天举办的活动都是大学整个队伍里面的,还有各地书协、画院包括篆刻的业务内容,还有全国展览篆刻的部分。但是与书法相比,篆刻是小众,与历史相比,现在拥有一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有的篆刻队伍。跟古人相比这个队伍相当庞大的,但是跟书法比较,它还是小众。书法展从八届国展以来投稿量一般在四到六万人,作品一般到四到六万件,最高十届国展收稿六万件,十一届国展弱了一些,全国的比例一般占到8%,三四千件。中国书协举办八届全国篆刻展,投稿量约在25003000件,这个数字年龄约在20岁到55岁之间,而且有一定竞争能力又愿意参加展赛活动的作者群。作者群体虽然只有两三百不是全部,老一代篆刻不是特邀我,我不会投稿,这些人也有很大一批。还有一些无意投稿,有一些自娱自乐的,没有信心不去参与投稿的也有。关心篆刻的人口可能更多,但是敢于投稿的作者群体就这么大。

教育与出版,各种古代印谱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编辑理念出版。当代篆刻家印谱的大量出版,韩天衡先生今天谈到的,各种印学专论学术著作的出版,各种篆刻展、赛作品集的出版等非常多。各种工具书的出版,有关篆刻的软件研发,专业媒体《书法》、《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书法报》、《篆刻》、《书法导报》对篆刻提供了创作与研究的舞台,各种专业网站及微信形式的自媒体对篆刻事业的传播力与推动力。纸媒是没有办法比的,现在的传媒方式,好多大家个人的展览和篆刻展都在网上通过微信做,传播力是不可小看的,远远取代了纸媒。出版各种工具书的出版,过去老的印谱,还有现代人编的,还有日本人编的,还有古代印谱工具书的重新翻译,不断用新的印刷技术,新的编辑思想,不断推出新的篆刻类的各种书籍,出版业对篆刻事业也有传播的推动力。

各高校书法专业中篆刻课的开设及教材的编写出版,这是不统一的,有时候因人设课,有一个篆刻家在这个学校篆刻就加强了,编的教材往往不是统一的教材,而是各个学校的教材。中书协培训中心、西泠印社书画院等机构举办的篆刻教育,各地印社、书协以及个体篆刻家举办的篆刻教学活动。很多个体篆刻家要靠教学生吃饭,靠卖印吃饭,所以要有三种能力。一个是应付市场能力,要靠刻印卖钱养家,还有教学也是生活的手段。还有竞争高端的展览,所以要有这三种能力。李岚清对“大众篆刻”提倡与推广,李岚清的“大众篆刻”是跟传统篆刻有距离的,因为我参与了,李岚清是中央首长,奥运会篆刻元素舞动的北京就是他定的稿,篆刻事业当代推动发展他是有贡献的。但是他提倡的“大众篆刻”往往是业内搞篆刻的人站在专业篆刻立场上,有一些地方是有争议的。但是他自己也讲他的“大众篆刻”只是作为专业篆刻的基础,希望通过大众篆刻推动篆刻事业,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你有对篆刻艺术真正有兴趣的可以往专业篆刻上发展,他谈到这个问题有一个图表,我就不再展示了,谈到两个倒三角的问题。大众篆刻我简单说一下,展示几个图,它对篆刻的理念跟咱们不一样,用一种绘画理念或者象征性手段代为篆刻,篆刻要用篆刻语言说话,不用象征语言说话。实际上他非常不同意我的看法,更多站在他的立场上,站在社会的立场上认识篆刻,角度不一样,对我说的不接受。山高月小,这是一幅画,李岚清这个就不再谈了,他对推广有很大作用,他预热了篆刻这块土地。书法频道开播的篆刻系列讲座与一日一印相关系列讲座,这个活动我是参与策划的。书法频道是推广的目的,雅俗共赏、社会接受。既要有专业,社会接受度也要有,同时要有商业目的的渠道。专业的学院式的书法篆刻教学与传统的师徒授受式的书法教学形式并存共荣。这个跟书法一样,很多靠教学生活,传统的教学和学院式的教学共同共荣。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展厅的教学内容并存共荣。现代式的培训要你入展,从技法层面,从形式设计层面培养作者,跟过去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它是相互矛盾又相互支撑的。

刚才谈了队伍、出版、教学,咱们再看篆刻相关的产业与市场。篆刻相关产业与市场,从寿山石、青田石到老挝石,印石市场的炒作,过山车式的市场变化对篆刻事业的推动作用。印石也是一样,前两天到浙江泰顺搞了泰顺杯全国篆刻大赛。目的是为了推广泰顺石,好多青田人到泰顺买了石头回到青田加工号称青田石,性质差不多。它希望篆刻艺术推动篆刻产业,这是艺术与产业的关系,书法也是这样的。印泥的生产多元化,从有名的厂家到个体的研制并存,传统的印泥制作与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并存。现在很多印泥用的西洋材料,好多个人自己制的也很好,有一些是很贵的。连史纸的重新开发生产,前几年买不到现在到处可以买到,质量也很好。西泠印社及其他企业篆刻文创产品的开发并推向市场。篆刻展览及创造潮流对印石市场的作用力,如大印印石、连史纸的开发。

除了等段的篆刻家外,就基层作者而言,比书法作者更有市场。篆刻作者更能靠篆刻吃饭,书法作者除了很有名的,除了创作能力加上身份附加值占领市场之外,一般的基层作者靠卖字是吃不了饭的,只有付出,天天练字,练了当废纸卖。相对篆刻作者迎合市场,为什么现在展览上工具越来越多,北京书协会员在全国展览上拿出充满激情的创作,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作能力,基本生存还是很宽的。基层印人的生活状态创作、教学、卖印。三种生存方式迫使印人具有三种生存能力。

互联网给篆刻的创作交流及原料、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信息技术推动着当代篆刻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资料的交流、信息的交流、作品的展示,同时推动了整个产业。展赛活动,1983年上海《书法》举办全国篆刻征评活动,黄惇先生是那次征评活动一等奖,我也参加了是优秀奖,通过那一次活动篆刻作者聚在一块了。中书协举办八届次全国篆刻展及11届次国展中的篆刻部分。西泠印社的双年展,各种专题展,还选社员的层层展赛活动等等。有推荐渠道、特邀渠道和层层选拔的渠道,海选最开始是大家反对的,后来发现海选过程目的并不是选拔几个优秀社员,但是结果是选拔几个优秀社员。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层层比赛,层层选拔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篆刻走进社会,使篆刻家碗里的肉多起来,当时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这个过程很重要,所以层层选拔也有它的社会效应。

中国美术馆举办篆刻大展是李岚清提倡的。到现在记忆犹新的一个大展,还有各项专题展,马士达捐赠展,他有他的篆刻作品在美术馆展出。当然美术馆是给他经费的,这种展览也是经过各方面的专家论证,给他筹备展览过程中,像这样的展览现在还在筹备很多。艺研院、国家华院举办的各种展览。还有海外的交流展、中日展,各地书协、印社及专业媒体举办的篆刻活动,篆刻家的联展、个展。如不久前林剑丹的篆刻展以及网络篆刻展等等。

总的来说,篆刻从书斋走进了展厅,完成了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从书画的附属到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艺术门类的过程,下午展览开幕韩天衡先生也说到独立性。从文人小圈子走进了社会公众,从案上印谱的文人雅玩走向壁上观的视觉艺术。从以师带徒式的技艺传授到今天的学院教育与学科建设,比如篆刻学的出版,尽管很初级,但是它做了第一步。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审美中心的文人篆刻走进当代多元审美、多种表现形式,多种技法探索的当代篆刻艺术创作。其中包括形式的变化,从书斋走向展厅,从文人雅玩走向世界艺术,包括队伍的变化,从文人队伍走向艺术家队伍,文人队伍和艺术家队伍之间有微妙的差别。还有理念的变化,理念的变化是从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审美取向走向很宽广的审美事态。这是整体的繁荣发展是一种主流。

印学研究及篆刻艺术研究,它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有人称为印学研究,有人称为篆刻艺术研究。印学研究我的理解用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对古代的梳理考证,篆刻艺术研究更多指向创作。

西泠印社是当代印学研究中心,每两年一届的孤山证印及各种专题性学术研究活动,如明清篆刻研究、封泥研究、金石学研究、浙派篆刻研究、肖形印研究、国际图形印研究、当代篆刻研、陈借褀研究、岭南印学研究、篆刻学科建设研究以及社史研究等等,研究论文水平之高,涉猎领域之宽是前所未有的。篆刻研究每次收稿30篇,西泠印社孤山证印两年一届收稿在150200篇的样子,基数特别大,入选量在40篇,十名以内获奖。中书协每三年一届的书协讨论会论文收稿在300篇左右,其中涉及印学研究的不超过10%。当代印学研究出现许多高质量的研究专著,填补了印学史上的空白,如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今天看这个选做的很初级,选的版本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注释没有注释,但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填补了空白。韩天衡先生说当时电脑还没有,很艰苦的条件下跑到西泠印社库房里面,汗流浃背在那抄东西,做这项工作相当不容易,今天看起来书比较初级,但是那本书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益那本书,我们做学术都离不开它,尽管它很初级。黄惇先生《古代印论汇编》曹锦炎的古玺印研究,孙慰祖先生的多部印学论著,徐畅先生的印学研究等等。

印学研究方面也有一些问题,艺术指向不明确,重点谈第三个问题,当代篆刻创作的理念技法与形式,全国篆刻展、国展等重要创作窗口,篆刻创作有两种最突出的表现,一类是极度精工取胜的,另一类是以度写意性取胜者,咱们看咱们的展览,咱们都是业内人,不说太多的好话,我来之前刚看完八届篆刻展,我看了整个展览作品,在来这讲座之前翻了七届全国篆刻展的图版,待会儿展示一些图。我对这两届篆刻展很清楚他们的问题,我感觉八届不如七届,一届不如一届。感到质量很明显没有进步,三年间的状况没有太大的进步。咱们的篆刻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咱们的大学生展览,一类是极度精工取胜的,再有一类是极度写意性取胜的。我跟黄惇两个人看了展览,我感觉这个展览是没有激情的展览,大学生还在学习,尽管作品很优秀,作品有一些刻的很好,起点比我们年轻时候高得多,刻的印都很好,但是在模仿阶段。秦印选了一些元素,换一个字刻出很漂亮的印,仔细研究古代印师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作得票概率很高,一看很漂亮。实际上他还处在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对古印的临摹和对技法培养阶段,还没有到自己个性的加入,对古人的深刻理解,以及充满激情的表现还没有。所以这个展览没有激情的展览,我看了以后都很工稳。但是激情何在?咱们是这个世界的大学生,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脱离了激情,你的作品看起来很文雅,其实和这个时代脱轨。

当代创作用篆不拘泥于说文正篆,也不由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界限,以杂糅取胜,以奇怪取胜,不求篆法的纯粹,但求形式动人。咱们看七届篆刻展,极度精工的一类,投票概率很高。个性化创作的往往得不到选票,它停留在技法层面,没有生气可言,咱们的作品里面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去思考。八届国展的作品还不如这个。你突出工艺属性,必然伤害书法属性。这些印是全国路展作品,希望年轻大学生警惕这种创作,以我们思想做支撑,不要跟着潮流去走。篆刻走到今天来必须宽判。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天衡先生写壹片冰心落玉壶写的繁体壹,我觉得韩天衡先生也有道理,艺术到了今天我选择每个字形的出现,而且这个字到了汉代以后通用了。现在大写小写人民币上壹元就是大写,已经是通用了,不要死抠文字,要宽判不能严判。这次到泰顺杯参加评选,有一个命题用古玺印形式刻大美泰顺,泰山的泰在古玺里面,在金文里面应该就是大小的大,泰的本字就是大,不是刻成后来小篆的泰。作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往往用小篆,在判的时候我们要宽判。当时展览上有很多字。军舰的舰字,这个写法篆书在古代也有,但是不是证明小篆,是监察的监字,作者为了变化一些不伦不类的变化。这个字是灵魂的魂字,这就是在展览中发现,肌肉的肌这样也是错字,这些字要长期积累。只有宽判,邑字作者这样写就是错了,一直到近代的名家都是这样的错误,里字加了两撇肯定是错的,加两撇是重量的重,加这两撇是青年人的独创,以前是没有的。

书法新资料入印以求新意,把印从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五百年明清流派印中刀法程式的打破,朱简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的打破,如陈国斌。做印法及装饰法两极端的张扬。在冲刀的基础上披削,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的质感。美术性、现代艺术对篆刻的介入,打破雅为最高境界,而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第一要旨。篆法的解构与金石气的营造,当代篆刻尤其写意式的大篆,本来是左右结构,为了章法的需要用了上下结构,有一些分成三段式去做,段法解构。还有就是感受形式美,感受三千年前神秘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气息,不是让你读的,我让你看的。不认识的照样不妨碍它的审美,读是用心去读,看是用眼看,读是读内在的结构和文化,看是外在的形式和表现。篆法不讲究解构篆法,但是有可喜的一点,极端精致还在追求传统的雅,表现性的大写意印强化了金石气息。这都是日本一流篆刻家的作品,篆法没有解构,唯独的一点没有金石气,它是平面构成的东西,这是日本一流篆刻家的作品,不能说不好,用日本民族对篆刻的认识,中国篆刻移植过去用日本的审美替代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变化,强调刀法笔法作用,到了今天彻底的视觉艺术,传统变化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当代多元审美打破过去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最高境界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宗法汉式印从书出,印从技出。宋代以来渐渐形成中国篆刻最基本的形式表现及审美特征,汉印的地位在动摇。大展中作品最能赢得选票的是极度精工明清样和极度写意的古玺样的作品。唯独缺少的是能在汉印基础上赋以新意而被众评委认可的作品。前辈从文彭、何震一直到当代的篆刻家,来楚生把很多古玺元素汉印化,汉印代表中国哲学的核心,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是汉印的根源,中国篆刻基本的审美央视和基本的审美倾向从汉印里来,近代篆刻家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发生了两极变化,在书法展上更是表现的很充分。这是由儒家中和之美走向艺术家的创作,从雅的追求变化为形式表现的必然结果,作品由耐人品读的雅变为单纯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

印学研究虽然成果丰硕,对历史有许多新的突破,有许多原创性的成果,但多数的研究是站在文史研究的立场上,用文史研究的方法而完成与篆刻有关的文史资料成果,很少能站在篆刻艺术的立场上,从艺术的本质及篆刻艺术沿革新变化角度作艺术研究,从理论上剖析当代篆刻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及应有学术的思考。艺术研究与美学研究的脱离而变成文史研究,利用篆刻相关素材做文史研究,艺术研究要做艺术美的研究容易走向玄学,做艺术的技法研究容易陷入具体化看不到理论层次,艺术研究很难,做一般的泛化研究也很难,很多明清篆刻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我就指出这个问题。收稿的44篇论文里面涉及技法的一篇没有入选,因为太初级。涉及宏观的只有两三片,很多是具体研究,这篇论文对学术研究没有价值,对当代创作没有价值,但是完成了很完美的论文,答辩什么都容易通过,但是写一篇光研究艺术的论文很难通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我们要做论文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去选题、去开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篆刻创作表现着美与用的彻底分离,印文只是形式的素材,而艺术形式就是篆刻的全部内容。当前篆刻展一些大学生的展览,我没有看作品集,也没有看全部展览,今天上午在创作的现场,墙上贴的篆刻我浏览了一半,我发现内容可有可无,很多刻秦印的换两个字,或者一般的古诗词,或者为创作服务而选的字,不是形式服从于内容,而是内容必须服从于形式,服务于形式,这是当代篆刻的看法。沈鹏先生认为艺术书法书写的文字内容只是它的素材,而它的艺术形式才是书法真正的内容。但是这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和诗性的形式,欧阳先生的看法提出作字,欧阳先生说的符合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沈鹏先生说的符合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篆刻、书法脱离了文人书斋走进了展厅,这种变化要深化传统文化属性,但是不能简单回到过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时代条件下去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新的时代条件下就是书法篆刻走进了展厅,走进了社会公众,变成壁上观的视觉艺术之后如何体现传统文化是一个新的课题。

写什么的问题好解决,课程内容好解决,我选积极向上或者优美的也行,你说有错字注意一点查字典不写错字,这好解决可以量化。唯独怎么写、怎么刻能体现传统文化。临帖作品同样能描绘庙堂气象、贵族气象,形式表现力还有个人人生悲剧的体现,他自己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都可以表现,通过怎么写来表现,这一点上很重要。我们如何在新的时代下书法篆刻走进展厅,走进当代社会的条件下,把传统文化灌输在里面,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还是没有解决的课题。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时间的原因,很多想讲的没有放开,对不起大家,谢谢。

主持人:李刚田老师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回顾当代艺术篆刻发展的回顾轨迹,看到当代篆刻发展的成就,也指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极端化倾向、娘炮现象,对于未来篆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年轻学者有重要的启示。

今天我们三场重量级的篆刻名家系列讲座就暂告一段落了,同时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的主要活动也完美落下帷幕。这次大展已经写入了中国当代篆刻发展的历史,而且它的历史意义或许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会更加凸显出来。今天是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感谢朋友们来到现场亲自聆听讲座,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全国大学生篆刻展为中国篆刻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祝愿所有的朋友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