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学院

“教学相长,互相成全”——我院召开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活动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时间:2018-04-21浏览次数:1047

418日,我院召开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活动。示范课有《中国智慧》(张晶),研讨课有《博物馆与美术教育》(熊瑛)、《设计软件应用》(曹丽平)、《综合媒材的艺术技巧》(沈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张平)、《书法的气势》(崔树强)、《山水画中的“写真”与“诗性”》(郑文)、《书法与篆刻艺术》(顾琴)。我院党委书记江乃兵、常务副院长顾平、副院长郑文、校督导尹呈忠教授、王远教授、胡光华教授、张同标教授、张晶教授、蔡广斌副教授、陈东杰副教授、李万康副教授、张索副教授、崔树强副教授、顾琴副教授、朱浒副教授、张荣国、刘巧兰、李悦雯和十余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智慧》(张晶)

《博物馆与美术教育》(熊瑛)

《设计软件应用》(曹丽平)

《综合媒材的艺术技巧》(沈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张平)

《书法的气势》(崔树强)

《山水画中的“写真”与“诗性”》(郑文)

《书法与篆刻艺术》(顾琴)


校督导尹呈忠教授(左一)



张晶教授讲“中国绘画中的智慧”,先设问“什么是中国绘画”。通过中西方同时期绘画比较、中西方不同时期类似主题比较、中西绘画不同进程比较,她认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中国画较早地实现了艺术的发现和自觉。中国画以独特的视角在认识世界、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儒家、道家、佛教三家哲学是中国绘画的智慧源泉。因此,中国画内在的精神性仍然是今日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熊瑛副教授先考据词源“museum”,定义“博物馆”概念,引述“终身学习”观念。通过个案分析比较了早期和当代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的异同。她就“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的策划”详述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的四个层次。她依据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博物馆教育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公共美术教育特点。最后,在教育展望中引入开放性话题,如博物馆中的现代艺术之争等等。



曹丽平老师以NUBURS建模原理为切入点比较了多款“三维”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及其各软件在中西方高校课程中的普及程度。她还从学生作业和大师作品鉴赏入手讲解“RHINO参数化运用,3D MAX石墨工具、MAYA”软件的表现效果。




沈也老师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实践方法,后展示了包括声、光、电在内的不同媒材的视觉效果、立体形态。分享了艺术家们如何将日常材料作间接或直接的材性转换,使之成为媒材,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为此,沈老师理清了课程实施的前提,即理解当代艺术材料的多元性、当代艺术空间的重要性、作品与空间的互补性等等。他还从学生创作灵感、图纸设计、成品展示三方面讲授了艺术家们利用综合媒材创作的艺术技巧。






张平老师激活各个专业的学生用本专业学科知识回应她的发问“说起文艺复兴,我们会想到什么”,期待众人头脑风暴文艺复兴的时间、地点、中心及其在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符号,以合理想象一幅含社会、经济、地理、科学、人文的立体图景。张老师并非先入为主地定义“文艺复兴是一次从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化运动,涉及领域众多,影响深远”,她引用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诗歌来描述他的梵蒂冈西斯廷天顶画并对比其修复前后的视觉效果,得出“固着在湿壁画上的颜色原来如此鲜亮”的随美术史研究推进的鉴赏结论。她信手拈来曾读过的书籍作读物推荐,倒叙“文艺复兴如何诞生自黑暗的中世纪”以佐证“在实际历史中没有新的篇章,也没有新开篇。”(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崔树强副教授以“书法的气势”为题,从哲学、美学的范畴论及“气”这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范畴,又以“气”作语源学考察,深入探究何为书法的“气势”、书法为什么要追求气势以及书法如何造“势”。崔老师认为中国书法家总是试图从生命和精神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因此品评标准常常由美、丑转向死、活的区分。



郑文副教授以“山水画中的‘图真’与‘诗性’”为题展开分析“图真”的本质、“诗性”的特点、“三远法”与“图真”、与“诗性”的关系,再从“图真”和“诗性”中看宋元山水画之变。




顾琴副教授深度思索“审美心理发展三阶段”特征,认为居于审美教化生发阶段的青年人应复归孩童时期对自然造化天生亲近与认同的自发、本真状态。因此,她定位该课程讲授方式为非学理化讲述,应引领学生直入操作层面,贯通地体悟书印艺术图像之美,即师造化(情景交融),师古人(融通古今),师自心(内外兼修),出新象(亦旧亦新)。她由“旭日东升”联想初唐虞世南作品“精筋美玉”,参悟苏轼论书“神、气、骨、血、肉,五者不可缺一”,提出写书应偶合心绪与笔迹。

她认同熊秉明观点“书法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省悟贯通后,从抽象思维落实到具体生活的第一境”,宗白华观点“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鉴赏来楚生印风的形式语言,解析篆刻(公选课)学生优秀印作。

   


   


全程听讲的院党委书记江乃兵、常务副院长顾平、副院长郑文认为本次公开课活动激励我院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教学相长,互相成全”

张同学说“张晶老师的课程从中国画最基础的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笔墨、形神、气韵的讲解,中西方画作的对比,道出了中国绘画的智慧源泉是哲学。中国人以其独特的认识观,再现和表达了心中的山水人物,寄托了自我的情感。老师讲解生动,课堂互动有趣,使听众颇有收获。”

李同学说“熊瑛老师所讲的内容将美术教育和博物馆结合起来非常奇妙。在博物馆里参观、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于艺术探索的兴趣。老师所介绍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馆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提供给一些特殊人群,如盲人和聋哑人的服务让我觉得很人性化,很棒。这也让更多的人群能体验艺术的魅力。”

孙同学说“曹丽平老师的‘设计软件应用’和沈也老师的‘综合媒体的艺术技巧’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开拓我的思维,不论是各种软件的特点还是多种材料的应用都非常生动有趣。通过老师的解说,让我发现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美,各个大师的优秀作品也很震撼,非常感谢老师的这次授课,45分钟让我对计算机设计软件和各种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我会回去继续学习并进行尝试实践的。”

苟同学说“听沈也老师的讲课,自己收获很大,对于创作作品的工具,以前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于一般绘画工具,现在知道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东西,例如麻绳、塑料布、羽毛、金箔、铝制品等等,甚至还有声音和气味,这样做作品会创造更好的视听享受。”

蔡同学说“沈也老师的课程讲究循序渐进以及由浅入深。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让大家大开眼界。对于这些艺术作品,老师进行了分析解说,使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挖掘出很多层次。在课堂过程中,老师提到艺术家像导演、策划人。我认为艺术家就是让观众看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的人。”

黄同学说“通过下午的讲座我们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听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老师给出的一些内容是平时自己找都不一定找得到的,给我们的专业方向提供了一些思路,对于我们的专业创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一位教师带给学生的影响力有时虽然微小,却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在座师生洗耳恭听,神态或质疑或认同,随时回应台上教师。教与学即在交流与互动中推进。




  

撰稿、摄影、编辑:李悦雯


  

期望您走近美院师生,聆听艺术,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