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学院

王静芬教授讲座《中国盛唐佛教艺术风格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延伸》回顾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布时间:2017-11-13浏览次数:457


2017年11月8日上午9:30,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教授王静芬(Dorothy C.Wong)主讲的“中国盛唐佛教艺术风格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延伸”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

出席此次讲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阮荣春教授,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平教授、上海博物馆李柏华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志国教授、张荣国老师、李悦雯老师以及美术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共一百多人参加此次讲座。王静芬教授在华东师大的当天行程,由美术学院外事秘书李悦雯接洽、协调并全程陪同。

讲座嘉宾合影(左起:张同标、顾平、阮荣春、王静芬、李柏华、何志国、张晶)


讲座现场


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同标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王静芬教授的基本情况及其学术背景,并进一步为大家简述了中国盛唐时期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引导大家更好地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

王静芬教授介绍了她将于明年出版的新书《佛教文化艺术传播的践行者求法高僧——645-770年东亚国际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以玄奘、道慈、鉴真三位僧人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详细介绍了这三位佛教传播的践行者其所处时代的佛教造像、佛寺营造、佛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公元645-770年这段时间,标志着东亚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的不平凡的时代。随着中国与邻邦区域频繁的接触,思想、宗教、实践和艺术形式得到互动交流,从而产生了图像上和造型形式上合成、统一的艺术风格。这种新的佛教艺术风格在中国七世纪后期形成,被称为盛唐佛教艺术风格,对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奈良时期的日本,密切接收唐文明,从而创建了中央集权政府。王静芬的新书,强调佛教王权和佛教国家理论的重要性,因为从第七世纪下半到八世纪前半,中国和日本实行以佛教为国教。在这个条件下,国际性的佛教艺术风格得到体现,以视觉的形式来表现宗教和政治的理想。佛教朝圣僧在传播这些佛教理想,及其视觉语言、仪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宣扬国家佛教的盛唐艺术风格,被传播、散发、采用,并跨国在遥远的土地——特别是奈良朝——生根、发芽,被发展,被改造,从而超越了文化和地域界限,达到其国际性的素质。

讲座过后,大家意犹未尽,并于当天下午14:00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艺术研究所资料室举行了学术座谈会。

学术座谈会现场



学术座谈会同样由张同标教授主持,张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语句开场,一下子把氛围调动“活”了。

王静芬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等高校佛教艺术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情况与最新动态。随着讨论的深入,师生们积极发言,向王老师提出了佛教研究各个方面的学术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王教授以她在国内外学习、任教的丰富经验以及宽广的视野都给予了耐心、充分的解答,充分体现出王老师的博学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阮荣春教授回忆了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相识。回顾了自己从事佛教研究的渊源与原因,鼓励在座的各位师生,要敢于跨入这个领域,认为佛教艺术的研究大有可为。阮老师介绍了我校美术学院“佛教艺术与美术考古研究室”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在座谈会将要结束之时,阮荣春教授、张同标教授代表我院向王静芬教授、李柏华研究员赠书,并表示希望华东师范大学与弗吉尼亚大学能在佛教美术研究方面加强交流,共同进步。


撰稿:裴满意

修改:张同标

供图:李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