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上午9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国辉教授受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1306室开展题为“西周天人关系新探”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为“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38场,由我系王进锋教授主持。
首先,黄国辉教授回顾了西周时期天人关系的研究脉络,指出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西周时期的“天”多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即“主宰之天”,其具有监临人间、降赐祸福、更易国运的权能。
其次,主讲人结合西周金文和《尚书》等传世文献考察,认为作为至上神的“天”常与“帝”互用,通过辨析大盂鼎铭文“天翼临子”,指出“子”特指周王自身,如此天帝和人王之间就建立起拟血缘的亲属关系,而这种关系还反映在“天宗”的称谓上,表明周王和天帝处于同一宗法系统,皇天上帝即为宗主,而周王就是皇天上帝的“元子”。通过“元子”身份地位在历任周王之间的不断继承,“天命”在周王、周邦被代代传承。
随后,主讲人从天帝与庶民的关系出发,强调民众与天帝之间也存在拟血缘的亲属关系,但只有天子才是天帝的首子。民众不仅被认为是天帝的孩子,而且还是天帝的臣仆,这种君亲二重性的关系正是典型的宗法关系。另外,在天帝与贵族的关系上,周人认为许多贤能的官僚贵族是由“天”、“帝”特别派遣下来的。
总之,西周时期的天人关系是借天、王、臣、民之间多重交互的身份体系,构建起西周时期动态平衡的权力网络,周王通过拟血缘的方式建立了自身兼具“天之元子”与“民之父母”的双重角色。西周时期的天人关系体系是以周王与臣子为主体的政治文明建设,是宗法制度、政治实践与文明理念的交汇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进锋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先后就清华简中的“天命”观念、“帝”在周代的演变等问题与黄国辉教授作更为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