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下午14点,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受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开展题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史研究的思考”的学术讲座,由我系李文杰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虞和平老师以“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为引,展开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这一新型学术命题的系统思考。主讲人指出,当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多以西方现代化路径为参照,关注其在中国的扩散和推行,强调国别和空间的特性,未能充分揭示出作为一种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包涵的理论内核和演化脉络。因此,建立以中国为中心、自主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研究体系,既是学术转型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史研究的使命所在。
在界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时,主讲人指出,它并非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模仿或修正,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基础上发展出的独特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形态具有政治、社会、宗旨、作用、文明等五大属性,强调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五大特征,并通过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两山理论”等路径得以实践推进,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融合。
在阐释体系上,主讲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史研究较之以往的现代化史研究体系,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变:一是从“外生性、后发性、西化性”的传统路径论述,转为强调“内生性、原发性、中化性”;二是从“以现代化指标实现状况”为阐释主题,转为“五大属性与五大特征”;三是从“单向、片面的西方参照系”转为“以社会实际效益为标准”的双向、整体比较,旨在凸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随后,主讲人从五个阶段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基本脉络和理论框架:
第一阶段为“根源传承阶段”,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融通性;
第二阶段为“自在探索阶段”,聚焦近代仁人志士在尚无明确意识下对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探索;
第三阶段为“由自在探索向自为探索阶段”,呈现中国共产党接续探索现代化道路,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过程;
第四阶段为“自为探索强化阶段”,分析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念的内涵与政策实践,指出其为今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制度与理论基础;
第五阶段为“形成和全面推行阶段”,重点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与系统实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战略转型,展现其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与理论高度。
讲座最后,主讲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史研究的目标,不只是为中国道路正名,更是为世界提供理解中国发展之道的历史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史最为关键和最富创新之题,也是以往中国现代化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史研究除了从理论逻辑上进行分析外,还需要从思想传承和实践历程上进行具体考察,重点是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原理的现代性潜质,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以利于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过程所蕴含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玄念变成科学、愿望变成现实、古思变成今用的深远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虞和平老师与在场师生围绕“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优势”“近代官督商办企业中官商的事权比例”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撰稿:楼芷萱
排版: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