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讲座在一教 303 教室举行,由《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老师主讲,徐继玲老师主持,闵行区历史教研员胡彦杰老师及我系本硕同学参与活动。
讲座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学习到底是在学什么?核心素养的学习又包含哪些内容?”同学们结合跨学科交流、AI 深度思考等踊跃作答。李老师深入剖析深度学习的概念,指出文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深度学习有着相似之处,深度学习实现了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转变,历史深度学习更需要构建结构,注重从本质联系问题,关注思维方式的培养。在结合上海高考小论文题对SOLO分类层次这一深度学习方法的分析后,李老师强调如果达到SOLO分类中的“连接结构”层次,就能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话题也由此延伸到国内学者对深度学习的认知,以及国内深度学习的历史选择
深度学习实践模型包括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性的学习评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反思性的教学改进,这是一个教学闭环结构,可以为“如何提出结构化思维” 提供有力支撑。如果结合深度学习的五大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辨识、迁移创造、价值与评判,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强调教师引领,其要素包括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性的学习评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反思性的教学改进。李老师以《马关条约》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历史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历史学科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对照,与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紧密相连。深度学习并非某种特定的学习模式或教学策略,而是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氛围,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讲座展示了不同地区教师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案例,指出这些教学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具备一定的学术支撑。不论从何种学术观点、角度构建课程,最终围绕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展开,而学术支撑则源于对单元教学主题的凝练与分析。历史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具体理解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对单元及课时主题的解读应紧扣“用教材”,最终落实到核心素养的培养。
讲座最后还概括了凝练主题的依据,强调课程标准、教材、学术研究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胡彦杰老师在总结中结合自身历史教研经历,强调深度学习是一个长期践行的工作,对于历史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习心得
李月琴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清晰解析了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系,强调了深度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和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讲座过程中有丰富的实例,贴近教学实践,令人受益匪浅。
李老师对“深度学习”的解读让我明晰了其本质——不仅是知识的整合与迁移,更是历史思维的培养过程。李老师通过SOLO分类法结合试题分析,直观展示了如何通过分层评价引导学生从“浅层记忆”走向“关联性理解”甚至“抽象拓展”。这启示我在教学中需更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性,通过开放性任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不仅在于积累史实,更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态度。讲座中强调的“质疑求真、审辨慎思、科学缜密”让我明白,研究历史需以严谨态度对待史料,通过多重互证甄别真伪,这种思维方式同样能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孤立,而是需要融合文博资源、网络索引、科技工具与艺术表达等多学科方法,通过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才能更高效地整合信息、激发创新。讲座中关于“因果关联、时空交映”的分析方法也让我深受启发,历史事件的发展既有纵向沿革的脉络,又存在横向文明的互动,这种时空交织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此外,将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漫、可视化导图等现代表达形式的案例,让我看到创新表达对提升学习兴趣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总体而言,这次讲座让我明白,历史学习是思维锤炼、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的综合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学习模式将深刻影响我未来的研究与思考方式。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思蕊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