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语学院

讲座回顾 | 耿幼壮: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巴尔特的摄影文本展开

来源: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12

  耿幼壮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书写摄影,或关于摄影理论的断想——围绕巴尔特的摄影文本展开的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罗峰教授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中文系王嘉军教授,姚云帆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出席讲座。与会师生众多,会议室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罗峰老师简要回溯了摄影史。她指出,摄影这门技术自1839年在法国诞生起,就对世界尤其是艺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时至今日,随着AI技术的介入,摄影门槛显得空前地低。在一个似乎全民皆可为摄影师的当下,我们俨然步入了我拍故我在的时代。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全面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也引发了一些敏锐的思想家的思考。1977年,苏珊·桑塔格出版的《论摄影》,就从哲学、艺术、历史对摄影进行了还原性的思考。本雅明对机械复制图像时代的批判思考,也是经典。

  耿幼壮教授在讲座种展现了宏阔的思想视野。他首先从摄影的古希腊词源追溯,点出摄影与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构词上看,摄影一词由φώς (phos) light” 和 γραφίς (graphis)stylus”,“paintbrush”/γραφή (graphê)representation by means of lines”,“drawing”组成,字面意思即用光刻画。而在古希腊人的理念里,不仅指向视觉,还指向沉思性的理论(eidos/idea),并进而引发了对自然与技艺的关系思考。

  通过摄影这一视角,耿教授从柏拉图地视觉理论出发,梳理了海德格尔对世界图象时代的及其对技术的反思、阿尔贝蒂地透视理论和实践、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真实世界生关系的思考、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形态与照片冲印的类比、拉康对镜像与凝视的论述,并一线贯通到罗兰·巴尔特,为我们扼要呈现了西方主要思想家对摄影艺术及其带给现代生活的影响的一系列思考。耿老师强调,要理解罗兰·巴尔特的书写摄影的思想,需将其四部涉及摄影的著作(《明室》《恋人絮语:断片》《罗兰·巴尔特自述》《哀痛日记》)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完整把握他对情感现象学对身体的思考以及其断片的式的互文书写

  耿幼壮老师认为,罗兰·巴尔特在摄影中看到了摄影与死亡的关系。在巴尔特看来,随着摄影的艺术化与大众化,摄影本身已经死亡,因为其失去了特点,失去了愤世嫉俗,失去了疯狂,就好像摄影在普及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差别的(冷漠的)世界。

  与谈嘉宾对耿幼壮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袁筱一教授谈到,很多人在阅读罗兰·巴尔特的文本时很少会注意到凝视这一关键词,耿老师的讲座为自己展现了解读巴尔特的新视角。王嘉军教授谈到现代摄影从传统的决定性瞬间转变为选择性的瞬间,而这恰恰让摄影丢失了灵韵,呼应耿教授在正式讲座时对“aura”一词的理解。姚云帆副教授提到摄影的幽灵性,我们意在通过摄影记录我们想要的,但摄影却为我们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在的光天化日恰恰意味着光的消逝。

  观众提问环节,在座师生积极互动,提出了是否可以通过摄影扩展记忆情感现象学等问题,耿教授对现场提问一一做出了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