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语学院

讲座回顾 | 王宏志:“推动一种良好的感觉”:罗伯聃非政治性文书翻译活动的政治功能

来源: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14

  2023111日星期三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外院学院30周年院庆系列讲座暨聚学讲堂23讲在外语楼333演讲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的王宏志教授,围绕英国汉学家罗伯聃(Robert Thom, 1807-1846)的翻译活动作学术报告。讲座由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教授主持,翻译系系主任赵刚教授及外语学院近百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王宏志教授以一个曾经盛放《南京条约》的精致木匣引入,结合木匣被赠予罗伯聃的史实以及多种图文史料,论证罗伯聃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外交中曾扮演重要角色,并指出现有研究对其外交翻译活动关注不足,提出以罗伯聃为代表的汉学家作为外交译者这一重要课题。

  接着,王宏志详细介绍了罗伯聃的生平经历。1807810日,罗伯聃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年轻时即锐意要在商界发展,曾在格拉斯哥、利物浦以至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工作,懂西班牙语。1833年,他进入怡和洋行(Matheson & Company),并于次年2月抵达中国,开始学习中文,随即卷入中英外交。他曾翻译林则徐(1785-1850)极具争议的《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1839323日,广州外商代表英记利(Robert Inglis)跟广东官员见面,罗伯聃担任译员,并成功处理双方紧张关系。1840年起,罗伯聃正式成为英国政府译员,在鸦片战争期间参与《南京条约》、《虎门条约》谈判,并于战后担任宁波领事,出版译著《意拾秘传》、《意拾喻言》《华英通用杂话》、《正音撮要》等。

  王宏志结合新发现的档案史料,深入剖析罗伯聃非政治性译著背后的政治动机。通过对书信资料的分析,他指出,罗伯聃将19世纪初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归因于双方缺少良好的沟通。他希望通过翻译来推动一种良好的感觉,以缓和中英之间的矛盾。他特别分析了《意拾秘传》和《意拾喻言》的前言,指出罗伯聃一方面希望把欧洲崇高的道德理念传递给他们[中国]”,一方面也赞美中国人态度温驯、遵守法律、工作勤奋、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足以成为欧洲大部分最先进国家耀眼的榜样。

  王宏志指出,罗伯聃译著的另一目的是帮助中英两国读者学习对方语言,以促进交流,化解矛盾。《意拾喻言》前言中,罗伯聃明确指出此书乃是免费派送,希望帮助英人学习汉语。该书采取汉字、英文、汉语拼音对照的排版也正是服务于此。他接着分析《华英通用杂话》和《正音撮要》二书。前者意在帮助中国人学习英文;后者则是希望帮助在华英人学习汉语。他指出,罗伯聃的译著发挥出逆向的翻译功能”——《意拾喻言》虽然是英译中,却是作用于译出语(英语)读者,而《华英通用杂话》虽然是中译英,同样是对译出语(汉语)文化产生影响。这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较为独特的翻译现象。

  此外,王宏志也举出多份书信史料指出罗伯聃本人对鸦片贸易深恶痛绝,较为公正地报道鸦片战争的情况。他结合罗伯聃在宁波领事任上的行为,进一步论证其良好的政治意愿,让我们了解到,作为译者的罗伯聃怎样尝试在鸦片战争前后以至参战期间积极推动中英两国关系,从而确立罗伯聃作为中英鸦片战争史上译者研究的一个独特个案。

  在互动环节中,王宏志一一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史料收集和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次的讲座从跨学科研究视角,通过翻译重新审视被忽视的历史个案,使师生对近代中国翻译史及外交史都有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

  王宏志教授为我院首位聚学讲座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及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导、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兼任讲座教授及博导,《译丛》行政主编及《翻译学报》主编,著有《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翻译与现代中国》、《翻译与文学之间》、《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