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回顾 | 杨潇:《重走》与历史非虚构写作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10

4月8日上午,知名记者、非虚构写作作家杨潇应邀做《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与历史学非虚构写作的分享讲座,校内百余学生参与,活动由唐小兵教授主持。

图片

主讲人简介

杨潇,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曾出版《子弟》《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可能的世界》。《重走:在公路、河流与驿站寻找西南联大》一书获豆瓣2021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NO.1、豆瓣图书年度高分NO.9;单向街书店2021年度旅行文学奖。

杨潇围绕行走出发前的准备、为期41天的徒步旅程、《重走》的写作过程、补充采访到最后成书四个方面展开讲授。关于“行走出发前的准备”,主讲人强调“情感的力量”,认为这种情感驱动来源于对湘黔滇旅行团中同为“南开人”的黄钰生教授,是对其人生所经历不平的“打捞”。在徒步重走的过程中,这种精神动力越来越充沛,推动着他完成全书的写作。在媒体行业长期工作的经历导致关注“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形式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特定信息应该“如何抵达受众”?因此在徒步过程中,通过广泛采集不同地方的标语,积极与各地方的史志办沟通交流,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41天的徒步旅程使他感受到历史变迁之巨,许多曾经湘黔滇旅行团走过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这时就需要根据历史资料发挥合理的想象力,重建那些已经消逝的历史信息。通过沿途索要县志、查询档案、对当地老人的访谈等途径,进行各种资料打捞,挖掘出更多历史细节。时间当然一直在流逝,但也许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间因素,毕竟空间是可以触摸的,这种“以空间写时间、以地理写历史”的方法需要我们回到真正的历史时空和地理空间之中,然后再把人的记忆填充进去,让时间和历史变得可以被触摸和被感受。

图片


关于“《重走》的写作过程”,叙述策略是由文学性叙事逐渐引出个人的问题意识——“寻路”的概念。它涵盖着两层内容,是1937年夏天来自清华、北大、南开的教授和学生们在流亡过程中不断面对的地理意义上的寻路,同时也是精神心理意义上的寻找出路,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公路,也是心灵之路。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具体的写作策略则是进行分解,受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麦克菲的启发,把书中的每一章节当成一篇特稿来写,这样能够有效给自己减压。在写作《重走》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个困难,是作为主题旅行的写作,如何处理人物与旅行团行程之间的关系。这本书采取了双线叙事的主题-旅行结构,显文本是双线进行,但往往还需要有潜文本。这涉及到对文章结构的不同理解,他的理解是结构更接近一个过程,是发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并试着将他们组织起来,从而塑造期待的过程。而有意思的结构,往往都是和发现隐秘的联系有关。书中除了涉及到长沙的部分,其余旅程皆以驿站进行划分,很自然地带领读者往前走。具体到每一章用关键词将主要内容拼贴起来,开篇交代必要信息,提出想要求解的问题,并梳理出“寻路”的概念,后来也增加了更多个人化的部分。

非虚构是榫卯的艺术,非虚构的特点要求作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实。但在核查史料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地拓阔写作内容的时空边界,跳出一开始设定的时空界限反而会增加内容的层次感。根据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观点:我们总是强调要“有意义”,但其实当你把一件事情写得有意思的时候,它本身的意义就会自然呈现出来。最后讲到了关于叙事的两个形象:一个是“一列隆隆前进的火车”,另一个是“一棵不断分叉、开花又不断往上生长的树”,这两个形象提醒作者在隆隆前进的故事线之外,不断开枝散叶、又不断回到主干。关于结构问题,则有两个工程师法则,分别为“惦记”和“HOLD住”。最后的最后,回到《重走》一书最初关心的问题,因为情感“不平”所以“打捞”。主讲人要写加入湘黔滇旅行团这些人的人生,一个是写1937年秋至1938年春那个时空的人生,另一个则是通过这群人的结局来回过头照亮他们过往的人生,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真实存在过。


图片


唐小兵补充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情感的力量”,也即“学术精神动力”的重要性,对于同学们而言,是写作论文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要能够与个人生命经验、关心的问题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找到做有意义、有价值事情的“第一推动力”。其次是公路文学与历史写作,希望同学们有机会深入田野、寻访故乡,重新建立与过去人和事物之间精神血肉上、时间空间上的连接,每个人重新把自己打开,具体地感受自然的、历史的世界,对人的生命力有完整的理解,才会获得所谓“历史感”。再次是想象力对历史写作的重要性,当我们掌握大量的经验材料,对历史中那些从可见的抵达不可见的部分,要通过想象来推论、填补。这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跟不同的人建立连接、进一步扩充心量,再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才可能实现。这要求我们走出书斋、以行动克服虚无。第四点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把人物放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就会完整地呈现出人在历史选择中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最后是关于叙事的问题,杨老师把叙事比作“一棵不断生长的树”的形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处理论文中多重线索、如何搭建文章结构、如何处理材料、如何让读者保持阅读兴趣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


学术写作应该始终扣紧“人”的故事——人的生命、人的感受、人的命运来展开,人生有时候会充满偶然性和各种可能性,因此需要我们积累更多的东西以“扩充心量”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充满历史感的写作跟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都能形成联动和连接,它具有持久的价值和意义,使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精神力量,这也是严肃阅读、严肃写作本身的魅力所在。讲座最后,师生间就非虚构历史写作如何可能、文章结尾是保持一种开放性还是提出明确的结论,以及作者在《重走》的历史线索和现实线索是否有所偏重等问题进行互动。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供稿、图片:陈诗腾

排版:雷子妍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