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泰米尔语教研室主任周欣受邀做客我系"大夏世界史论坛"青年学者讲座第五场暨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系列讲座。此次讲座主题为“朱罗王朝时期南印度的宗教、城市与海洋贸易”,由朱明教授担任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欣老师便指出南印度在大众认知中的神秘色彩,泰米尔语及相关历史文化长期未被充分认知。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海洋文明视角重新审视南印度历史已成为突破传统认知局限、拓展区域国别研究新维度的重要路径。正是在此学术背景下,本次讲座聚焦公元848-1279年中世纪朱罗王朝鼎盛时期,探讨其在宗教、城市与海洋贸易领域的独特发展轨迹。
主讲人详细阐述了朱罗王朝的历史脉络,指出其历史长达1000多年。而在848 - 1279年的中世纪时期,朱罗王朝的疆域极为广阔,向北延伸至恒河领域,东南占领斯里兰卡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为后续的宗教、社会及海洋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主讲人从“宗教”、“城市”、“海洋贸易”三个密切相关又存在差异的研究视角,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中世纪朱罗王朝与南印度社会的形象面貌。
在宗教方面,主讲人介绍了印度教在南印度的发展历程。早期,南印度存在多种宗教思潮,印度教尚未完全扎根。到了朱罗王朝时期,印度教尤其是湿婆派信仰开始盛行。国王大力支持印度教,为婆罗门阶层分封大量肥沃土地,使得庙宇成为社会经济中心。这些庙宇拥有庞大的经济体系,通过土地出租、接受捐赠等方式积累财富,同时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制度性作用,这一切又与王权的强化密切相关,世俗的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统治,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在社会层面,主讲人指出,随着朱罗王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城市布局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出现了如Nagaram等商人聚集的商业城镇,坦焦尔等城市内部形成了祭司居住的内圈与商人、工匠聚居的外圈,体现了社会分层。新的行政区划和次种姓不断涌现。商人、工匠等群体发展壮大、形成商会,参与庙宇管理和捐赠,与宗教、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以“500人商会”为代表的商业组织,不仅规模庞大,活动范围广泛,甚至拥有商业武装护航,在区域经济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海洋贸易领域,主讲人向我们展示了几段直观的铭文史料,虽然目前在东南亚发现的与朱罗王朝相关的铭文数量有限,但这些史料直接证明了当时南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存在广泛的海洋贸易往来。贸易涉及纺织品、香料、珍珠宝石等众多商品,商会则在贸易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朱罗王朝对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征服行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贸易利益驱动,旨在控制贸易路线,确保海洋贸易的顺利进行、颉取财富,以供应国内宗教方面的开支需求。
周欣老师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贯穿古今、发人深省,引发了会议现场的热烈讨论。在互动交流环节,周老师就朱罗王朝时期佛教在南印度传播情况、印度教在南印度与北印度发展传播差异、朱罗王朝寺庙铭文的解读与用途、南印度商会组织情况、朱罗王朝国家与宗教关系等诸多议题与师生展开深入探讨。朱明教授在总结时特别指出,朱罗王朝的历史遗产具有超越地域的意义,其与泉州等东亚港口城市的海上联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种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织视角,正是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关键路径。周欣老师的讲座不仅增进了与会师生对泰米尔语文明与中世纪南印度的认知,更启示我们在全球史视野下重新审视区域性文明,将为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提供新的可能。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雷子妍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