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二)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21-10-09浏览次数:11

报告时间:2021-10-24 9:00-10:00
题 目:
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报告人:
陈亚宁
主持人:
徐建华
地 点:
闵行河口海岸大楼A304会议室
报告人介绍:
现任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级和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多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水利联合学会会员、以及《干旱区地理》副主编、《地理学报》等6家刊物编委。

报告内容: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气温、降水出现了“突变型”升高,增温速率达0.31℃/10a,降水增幅达4.86 mm/10a。温度升高改变了山区降水形式,导致冰川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河川径流或因降水异常的影响而变率增大。同时,全球变暖加大了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剧了水文波动和水资源不确定性,改变了绿洲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加大绿洲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温度升高加剧了土壤水分无效耗散增加,导致绿洲外围一些抗旱性弱的浅根系荒漠植物死亡,荒漠-绿洲过渡带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部分区域出现草场灌丛化现象。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西北干旱区的水系统脆弱性加大,干旱风险增强,生态隐忧凸显,未来以新疆为主体的西北干旱区绿洲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报告时间:2021-10-24 10:00-11:00

题 目:陆面过程模型发展及其与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

报告人:谢正辉


主持人:徐建华
地 点:闵行河口海岸大楼A304会议室
报告人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 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副编(Associate Editor),Earth System Dynamics 编委(editor), Modeling 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大气科学、气候与环境研究编委。1988年在湖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中科院大气所LASG做博士后;1998-2001年先后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助理教授及博士后;2001年回大气所工作。从事陆面模式的发展,陆面水文模型与气候模式的耦合,以及陆面数据同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为中国气象学会水文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数值预报委员会委员,美国AGU、AMS会员,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特约评论员。

报告内容:干旱区河流输水、城市规划实施、灌溉与农业施肥、点源污染排放这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影响陆地碳氮水循环过程及河流水生生态系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坏,包含地下水侧向流动、土壤冻融界面变化的这些过程改变陆气能量平衡、水分收支,影响天气气候与环境。因此,迫切需要在陆面生态水文模拟中合理表示这些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研究团队研发了包含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土壤冻融界面变化、河流氮输送、城市规划作用的陆面过程模式CAS-LSM,用于评估调水灌溉与城市规划实施效应、监测河流水环境。参与了国际陆面模式比较计划LS3MIP,并作为CAS FGOALS-g3的陆面过程模式CAS-LSM,参加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数值试验结果已提交到ESGF节点(https://esgf-node.llnl. gov/projects/cmip6/)。新研发的模式系统可应用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模拟,定量评估河流输水的生态水文效应;结合流域模拟与气候系统模式,实现监测河流水环境特别是氮磷输送的变化。此项研究成果为海-陆-气耦合模拟提供了重要的陆面模式平台,主要成果见Xie ZH et al.(2020,JAMES),Wang Y et al.(2020,JAMES), Wang et al.(2020,J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