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2016年地理科学学院校庆系列学术报告_校级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6-10-17浏览次数:1608

 

2016年地理科学学院校庆系列学术报告_校级

 

第一场:2016年10月19 13:00

目:城市自然地理学:理论、实践与发展

报告人:刘敏 教授

主持人:余柏蒗 教授

2016年10月19日 13:00

点:闵行校区资环楼148报告厅

报告简介:

  刘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国际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亚洲中心主任(UCCRN-Asian Hub),长期从事河口与近岸-城市环境灾害过程、机理与风险管控研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已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担任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专辑客座编辑、《地理研究》编委,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地学部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报告内容简介:

  截止20世纪末,多于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成为人地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域综合体,其自然地理过程、机制与范式等变的更为复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原有自然地理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自然地理学的许多新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原有的水系规范化,原有的地貌平整化,原有的植被被替代,作为气候的自然下垫面改变为城市建筑群等不透水地面,导致局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发生变化,作为人们生活水源的河流或多或少遭受污染,等等。城市自然地理学问题的出现,是人地关系演变的一个新阶段。报告拟通过城市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综合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以及前沿发展领域等方面,通过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城市复杂系统环境过程与灾害效应,揭示它们的主要特征、过程、机制和影响,以期丰富和深化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推动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第二场:201610月26 14:00

目:国际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

报告人:段玉山 教授

主持人:余柏蒗 教授

间:2016年10月26日 14:00

点:闵行校区资环楼148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段玉山,理学博士,教授、博导。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委,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任,《地理教学》杂志主编。长期从事地理教育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

  当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理课程、教材改革是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报告重点对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地理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及结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介,综述国际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现状。内容包括对当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地理教育研究重点内容、国际地理教育宪章的核心内容、欧盟国际联合研究项目GeoCapabilities项目研究进展、国际地理教材的难度比较研究、地理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的对比研究等做分析评述,并提出对我国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