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学系

讲座纪要| 明代科道官的年例迁转

来源:历史学系发布时间:2024-01-08浏览次数:12


  2023年10月20日晚上18:00,上海师范大学讲师余璐老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历史学系1130室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师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明代科道官的年例迁转与相关政争”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为历史学系“大夏中国史论 坛”青年学者讲座第5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包诗卿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尹敏志博士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钱晟讲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学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余璐老师长期以来关注明代政治制度史相关问题,曾在《历史研究》发表《明中后期吏部司官分省与官僚政治》。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明代科道官的“年例”迁转现象与其背后的政争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选题缘起部分,余璐老师从科道“年例”在晚明政争史料中频繁出现的现象,提出几个疑问:为何科道“年例”会频频引发政争?为何各个官员对于年例规则的理解非常不同?为何科道外转要用“年例”一词?在此基础上余老师根据《大明会典》以及当时的不同官员的奏疏,梳理了年例概念中“俸深科道内外挨次迁转”“科道每年内外迁转”“科道外转”的三种说法,利用《明实录》等相关史料探析这些概念变化背后的缘由。

  随后余璐老师对年例制度之前的科道迁转、“年例”制度出现的时间进行论述。明代科道官外转经历了从洪武、永乐年间的“任满黜陟、取自上裁”的办法;到保举时期外升方面知府官、府同知、州同知并存;再到成化末年科道官外升方面知府、内升小京堂的转变过程。紧接着,余璐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嘉靖朝御史、都给事中每年内外迁转人数变化的折线图,指出实际迁转人数与规定的“每岁一科二道”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闰升”的现象以及各种通融特例。由此可以看出科道年例的几个特征:非正式制度、屡禁不屡止、有通融特例、名存实已变。

  科道官年例制度的模糊易变使其成为明代政争的阵地。余璐老师分享了万历三十五年宋一韩、万历三十七年胡忻、万历四十一年周永春的内外升之争这些围绕年例制度的政争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年例”具体规则不定,人为操纵痕迹过重。官僚在面对规则时,因不同需要而给予不同的解释。解释不同,争端即起。




  历史学系包诗卿副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认为余璐老师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把大量的史料和数据都解释清楚,这对主讲人是很大的考验。给事中在明代尤其是万历以后是非常特殊的群体,是政治冲突的最前沿。和前代相比,明代给事中在后期演变中被官僚化了。这期间第一个主要变化是成化末年,吏部把小京堂收到自己手中,其他各科都以吏部为马首是瞻,就不那么直属于皇帝了。第二个变化是即使我们把其放在官僚升迁体系中,给他们提供的职位也不是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小京堂变得趋之若鹜,出现了添注这样的现象。制度的演变、政争的纠葛,两者叠加起来就形成了万历中后期复杂的政治局面。在此基础上包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名额不够到底怎么解决;总是有人要外转,在很短的时间内怎样去考察他们的品行?


  其后,张兴康同学询问了“掣签法”是否存在于科道官内迁外转的过程当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尹敏志博士后就讲座的两张图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钱晟老师对于万历怠政对科道官迁转的影响,以及年例制度之前的科道迁转比较感兴趣。余璐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富有启发的解答,与会师生在讨论中获益良多。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图文:沈顾欣瑜

海报制作:卢建平

编辑: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