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早上9点,历史系“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21场在腾讯会议召开,会议号为:218829494。此次讲座的演讲者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吴玉廉副教授,她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十八世纪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徽州盐商》,其基础是她近期的中文译著《奢华之网:十八世纪徽州盐商、社会阶层和经世之道》。
吴玉廉老师首先叙述了自己研究这个课题的缘起,一是对商人身份的模糊性感兴趣,第二是对十八世纪这一扬州盐商财富急剧增长的时期感兴趣。商人虽然留有一些史料,但总体留下的文字资料较少。她认为,商人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待物做事来表达自己,并被社会认知的。从物质文化入手去研究盐商、物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随后,吴玉廉老师运用两个例子,一个是盐商的进贡之物,一个是贞节牌坊,详细论述物质文化史的方法路径。宫廷之物包括玉器、珍贵硬木制作的家具、善本书籍等。这些清代宫廷所用之物,都是盐商协助不熟悉地方社会的两淮盐政在江南或各地制作、采购的。甚至盐商有时还要自掏腰包制作、购买这些奢侈品。清廷与盐商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让盐商得以靠近最高权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清廷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建立起官僚制度以外的关系网。这也是吴玉廉老师强调的第一张奢华之网:宫廷与江南。
第二个重要的例子是贞节牌坊的建造。贞节牌坊作为儒家妇女性道德的象征,在徽州具有极大影响力。但其制造费时费力,往往只有财力非凡的盐商才能做到。吴玉廉从贞节牌坊所采用的石料、运输、榫卯结构和建造过程的公共性等一一进行详细的分析,既说明贞节牌坊作为一种带有文化含义的物质,不仅在人们的道德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以物的方式展示了清廷与徽州盐商之间的紧密关系网,建立起北京、扬州、徽州之间财富、物和政治信息的流动,这一流动之网便是吴老师所说的第二张奢华之网。
在讲座的最后,吴玉廉引用商人江春和文人梁章矩的文字,说明十八世纪的盐商被看成“通人”,即擅长做事,具有各方面才能,在广泛的领域展现知识和技能,以及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人。这些特征正是通过商人所拥有和展示的物品得以体现并得到认可的。研究乾隆时期的商人,可以看到商人的实践和商业技能的正当性日益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实用知识和技能的“经世”话语在十八世纪的盛行。清廷和盐商的交流渠道一方面让宫廷的品味得以在地方上建立并流通,另一方面商人的中间人角色也促成了南北、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流通和融合。
讲座后,主持人王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晚清洋务运动之后,人们反复叙述中国商人之落后,商人之没有影响力,并开始推崇“器物”。叶文心在其《上海繁华》中也讲到了近代上海经历了“物质转向”,为什么晚清的人们不认为盛清时期已经发展出对“物”的热衷,而当代的学者们强调盛清表现出了明显的物质文化兴趣了呢?吴老师从两个时代的“物”的不同概念出发,认为两个时代所指的“物”有一定差异,但也认为盛清商人和晚清商人之间有待物做事的共通性。
现场的观众也很热情,咨询了物质文化的原因和具体所指、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书目、清廷对边疆和江南商人的不同之处,等等,吴老师一一予以解答,并特别指出,从清廷、江南和边疆的官商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人员、技术知识、物料、权力的广泛流动性,展示了十八世纪的活力。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窦薇